找到相关内容360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四部医典》疾病发生的总因

    名词,亦称“非我”、“非身”。“三法印”之一。指世界一切事情皆无独立的实在自体。 [2] 无明:佛教名词,亦名“痴”、“愚痴”,泛指无智、愚昧。 ...

    宇妥·元丹贡布

    |藏医|总病因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1/1729266306.html
  • 吃斋与吃素

      “咦,你也来吃斋啊?”忽然听到同修向一位朋友这样的问候,于是我心想到底是他不懂“吃斋”这个名词,或只是随顺众生,方便交谈。    其实应该是吃素而不是“吃斋”,但毕竟“吃斋“在福建话里,叫得比较亲切和通俗,而佛教里是没有“吃斋”这个名词的。可悲的是我们在街边不难看到一些档口或素食店以“斋”字为招牌,可见“吃斋”等于吃素在人们的观念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。    “持斋”是持过午不食(持午或不非...

    佚名

    |素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12/12332414211.html
  • 《佛家名相通释》要览

    。书首有作者的“序”和“撰述大意”。“序”简略地介绍了本书的撰作缘起(主要是为“有志于研究佛学,而苦名词难解”的学子而作)。“撰述大意”叙述了本书的结构体例为何这般设定的原因,以及作者对如何研究佛学的看法。作者认为,“唯识法相,渊源广远,资藉博厚,而其为书也,又条件分明(如法相书——原注),统系严整(如唯识书——原注),佛家哲学方面名词术语,盖亦大备于唯识法相诸要典,撮要而释之,则可以读其书而通其...

    陈士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0948190.html
  • 台湾佛教主体性前提:有台湾佛教吗?

    台湾佛教主体性前提:有台湾佛教吗?  有“台湾佛教”吗?这个问题的意义,我们可以从下面两组参照概念来加以探讨。第一组概念是:佛教学术界都知道所谓“南传佛教”“西藏佛教”“中国佛教”“日本佛教”这些名词所代表的特殊意义和内涵,它不仅仅是佛教母国印度之外的地理名词加上“佛教”二字而已,它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,各表示一种特殊的佛教类型。但是若提到“琉球佛教”“香港佛教”或“英国佛教”“法国佛教”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0652260.html
  • 天龙寺与崇圣寺

    前后)云南大理国的故事”。小说的时间和地点已经点明,但为什么要以“天龙八部”为名呢?《释名》同样作了介绍:“天龙八部,这名词出于佛经。许多大乘佛教叙述佛向诸菩萨、比丘等说法时,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”。这...名词“天龙八部”的佛、诸菩萨、比丘等雕塑排列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30258054.html
  • 宗教文化领域一部经典之作----简评《佛光大辞典》

    完善与否是衡量工具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。(佛光大辞典)检索手段比较完善,采用多种检索方式,并备有总目索引两册,将所有辞条与文中附见的名词合二为一。  检索分为{中文总目索引)和《外文总目索引》。在(中文总目索引)前,编制有文字笔画、四角号码、注音字母、威式音标(Wade-Gilessystem)等四种通检系统。(外文总目索引》收录该书条文内所具有查检、参考价值的名词12000项。包括梵语、巴利语、...

    黄建铭 王宝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5165017.html
  • “智化寺京音乐”将申报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

    名词解释:智化寺京音乐  始于明代,中间从未断代,是保存完整、高深美妙的佛教音乐。主要乐器包括笛、管子、云锣、笙和鼓五种。完全是由艺僧们通过封闭的一对一、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,是我国惟一的按代传袭的...

    汪红 王亚蕊

    |智化寺|京音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5/07/104639179.html
  • 唐卡组画拍出1650万元

    名词解释  唐卡唐卡是藏语(Thangka),也叫唐嘎,是西藏的卷轴绘画,它已有长达1400多年的历史。唐卡绘画内容为佛像及藏族历史、风情。画法为白描及工笔重彩,绘制唐卡的人绝不会在绘画上留名,绘制展出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唐卡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12/0919037049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这种说法,只能说明我们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,并不能说明唯识的道理,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,也必须先有外界事物才有相分,有了相分,才有见分,换句话说,仍然是根境相合才有识的发生,根与境都是离开识而...

      赵朴初答:唯识家主张六识之外,还有两个识--第七末那识(mana)和第八阿赖耶识(qlaya)。末那意译为"意",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,它有一个单纯的作用,就是恒常不断地执持"我"的思想。由于"我"的思想,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,便有爱憎、好坏、是非、彼此种种意识活动。阿赖耶意译为"藏识",它能保藏一切事物的"种子"不使失坏。"种子"在这里是一个借用的名词,它的实际意义是能力,或者是潜势力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594410802.html
  • 知义法师答:不是真有天堂和地狱?在那里?

      知义法师答:地狱和天堂,是形容苦乐对待的名词,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位置,而是随众生的思想行为(业力)所显现的,因此,说有也可以,说没有也可以,‘诸恶莫作’,则无地狱,‘众善奉行’,就有天堂。   地狱天堂究竟在那里呢?现在我还没有去过,就是以前去过,现在也忘了,不过我认为它的位置是那里都在,那里都不在。好比说,某一家人,欢欢喜喜的在收看电视,这是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初机学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090211558.html